產(chǎn)品搜索
堯舜禹都是假的,是代表符號,黃帝、炎帝、神農(nóng)、伏羲自然更是子虛烏有了

其實殷商最著名的、不被人重視的是他開始有了宗教,既然本書類比西方的“圣經(jīng)”,自然在這方面要多著筆墨了,宗教前身是崇拜,在部落里崇拜的當然是部落的首領,首領往往是力氣最大、勇氣最強悍的人,人類在那個時候為了生存,就必須打敗各種各樣的敵人,不論是巨大的殘存下來的恐龍、猛犸、鱷魚,還是與其同時代的劍齒虎等猛獸,還有人類的同類,在生命的發(fā)展過程中,由于食物的缺乏,動物可以通過同類相殘保存自己的種群延續(xù),通過激烈的競爭,產(chǎn)生了人類后,這種習性也成為人類的頑疾,人類與人類的斗爭,我們?yōu)樗鹆藗€名字叫——戰(zhàn)爭。殷商時期對戰(zhàn)爭有了明確的記載。
一開始人類只是世界種群的一種,還不是地球的霸主,他奔跑不如鹿、力量不如虎、潛水不如蛙……總之你拿出哪一樣都不如動物的強者,因此人類很向往獲得動物們的特長,因為如果自己有這樣的長處,那世間最大的問題——吃飯,就解決了。于是人們披虎皮、帶熊頭、學狼嚎,與一切對自己有威脅的動物開戰(zhàn),長此以往,這些圖騰成為了他們崇拜的對象。直到一些部落首領不但有力氣還運用高超的智慧不斷的戰(zhàn)勝對手,使自己的部落不斷發(fā)展之后,人們崇拜的對象變成了人類自己。逐漸的,當一個智慧的人與一個大力士競爭部落首領的時候,人們舍棄了大力士而選擇了智者,事實告訴他們,大力士只不過是十人敵,而智者卻可萬人敵。
這種崇拜在部落小的時候是絕對正確的,但到了殷商這個時代就不同了,這個部落太大了,智者太多了,他可以同時向四個方向開疆擴土,占領的土地越來越多,擁有的人口不斷增加,戰(zhàn)爭距離都城所在的中央地帶越來越遠,中心區(qū)域就可以安心種田,使得平靜和享樂共存。你再召集這些人去外面打仗,他們不愿意去了,誰愿意好日子不過跑外面送死???外面的軍隊在戰(zhàn)爭中殺敵一千,自損八百(冷兵器時代,短兵相接造成雙方損傷都很大),人數(shù)不斷下降,援兵卻永遠不到,而敵人在壓力之下被迫聯(lián)合對抗,最后形成反攻,老虎、獅子、熊都不能保佑他們,只能不斷的敗退。統(tǒng)治者如果想不出辦法,帝國就會滅亡,用什么辦法能讓人們自愿放棄自己的生命,保全自己的統(tǒng)治地位呢?于是,上天、神靈粉墨登場,為神靈而死,可以有來生或者上天堂,這個言論一旦宣講開來,那些過得不好的人希望重新活一回,富有的人好想看看天堂什么樣,于是全民皆兵,打退了敵人。
和平了,但來生在哪呢?天堂的人在哪呢?于是統(tǒng)治者再找人把這個東西說圓了,那這個東西就成為一個系統(tǒng)了,就可以無數(shù)次復制了,宗教就這樣產(chǎn)生了。
我們出土的殷商的文物大多數(shù)文字都是記載如何祭祀的,可見宗教在那個時代的地位。所以王侯將相、文化、經(jīng)濟都靠邊站,宗教才是那個時代的偉大貢獻,如果沒有宗教,人類將因為自己的自私、貪婪而消失,或者到現(xiàn)在我們還披著動物的皮毛躲在樹洞里避寒呢。雖然宗教在漢代開始走入歧途,變成得道升天的文化依據(jù),最終害死了很多人,以至于近代無神論的證明,使不少人徹底放棄了宗教,放棄宗教不要緊,我們把宗教的凝聚力也一起丟掉了。我覺得我們可以不相信神靈、上帝、耶穌、釋迦摩尼、默罕默德,但我們應該有一種宗教,他使人類能自愿的團結在一起,和平時能互助互愛,戰(zhàn)爭時能勇于獻身。您覺得呢?您需要這樣的宗教嗎?

宗教的故事先說到這里,后面還有很多關于宗教的變遷、發(fā)展、歧途、惡果,到相關年代時再為您仔細分析。
商朝的人嚴格來講不是華夏民族,周朝的人才是華夏族,現(xiàn)在我們把所有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都統(tǒng)稱為炎黃子孫,嚴格來講是錯誤的,用種族劃分會有很多不良后果,蒙古族、女真族都曾經(jīng)作為統(tǒng)治者,他們帶來的文化、文明怎么算呢?這就很麻煩了,我覺得按地域來劃分可能更恰當一些,統(tǒng)稱中華民族或中國人更為準確,可是很多宣傳機構總是言必稱炎黃、華夏,這對人的歸屬感和民族融合是很不利的,這利于分裂不利于團結,從政治、文化上會對現(xiàn)有體制造成麻煩。
歷史的進程與家庭的延展是不同的,人類的壽命不過百年,父母對兒女有養(yǎng)育之恩,兒女感念父母的恩德,給予回報,這既符合自然規(guī)律也符合人類的人文規(guī)律,這種親情穩(wěn)定了人類的結構,使得人類循環(huán)發(fā)展,當然,今世這種規(guī)律受到一些挑戰(zhàn),由于人口的巨量增長,資源的匱乏(相對于人口的無限增加),人類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,當養(yǎng)兒難防老,只能終老在養(yǎng)老院的觀念成為必然時,生育觀念將被顛覆,那時人口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(nèi)急劇減少,人口增加的辦法只能用克隆了,而克隆后產(chǎn)生的影響我們無法想向了。歷史則不然,人類為了有限的資源,展開了幾千年的爭斗,很多民族被消滅,永久的在人類歷史中消失,還有一些完全被同化于強大種族中,這,算優(yōu)勝劣汰嗎,應該算,但又不能確定。希特勒曾經(jīng)用優(yōu)勝劣汰和種族優(yōu)越論贏得了德國人的擁戴,強大的德國占領了整個歐洲,似乎他的學說將被實踐證實,然而,蘇聯(lián)、美國、英國告訴世人,除了希特勒理論不能存在外,其他人類和文明應該可以并存,因為同盟國的勝利,這種并存理論成為了整個世界遵守的規(guī)律。
戰(zhàn)爭為了什么?為了獲取最新的規(guī)則。不管他是正確還是錯誤。
河南根據(jù)傳說設立了黃帝陵,每年都要搞祭拜大典,據(jù)史來說這是很滑稽的,夏(如果有的話)、商、周屬于不同種族,是誰讓你把他們合并的呢?是狹隘的種族主義傾向。根據(jù)周朝的記載,商占據(jù)河南、河北,因以玄鳥為圖騰,被稱為玄鳥的后裔,這種說法也是后來周朝加給他的,他們自己的解釋已經(jīng)湮滅了,商最早以畜牧業(yè)為主,也就是游牧民族,后來學會了耕種,發(fā)展了宗教、蠶桑等,成為第一個文明國家,而華夏族則居于陜西,自稱是黃帝的子孫,陜西離河南很近,周不斷向商學習先進的文明,所謂欲取之,比先學之,周自身強大后,正趕上商貪圖安逸、享受,發(fā)展處于停滯,人才開始凋零,因沒有找到新的刺激點,對未來完全沒有把握,所以商處于低谷,而周不但對商的文化完全接納,而且還有所發(fā)展,比如軍隊,周的訓練漸成系統(tǒng),除了利用宗教讓士兵勇敢,還能減少自己的犧牲(周的士兵有甲胄,武器更鋒利),能做的敵傷一千,自損五百,這點非常重要,商周圍的部落人口都比較少,當時的戰(zhàn)爭就是打人數(shù)的,人多則勢重,商并沒有發(fā)現(xiàn)周的人口有大的增加,也就沒把周放在眼里,而當周以少于商的部隊與之戰(zhàn)斗并連連獲勝后,商沒有快速反應能力(當時的人反應不了那么快),軍事上無法對敵,只好向周納貢,金錢維持了和平,但金錢也助長了對手的發(fā)展,經(jīng)濟的發(fā)展帶動了人口的增加,周全面超越了商,周的統(tǒng)治者控制不了自己的擴張欲望,不但要商的錢、物,還要他的人口、土地。周滅商后,很快遷到了河南,并分封了諸侯,主要是自己的親戚和功臣,商的種族被壓縮到一處,放眼望去,到處是姬姓的諸侯——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不能叫部落了,天下盡歸華夏。

周天子遷到河南后,陜西交給了救駕積極的秦部落,秦走上了周的舊路,向周學習,最后滅周,秦做到了。楚國也不是華夏民族,他們自我發(fā)展,向周學習,與周戰(zhàn)斗,多次被周打敗,比較著名的是被晉國、吳國擊敗,這些國家都是姬姓宗族,甚至被孫武占領都城,被伍子胥將楚平王的墳墓掘開鞭尸三百,但一個楚人陳勝振臂一呼:王侯將相寧有種乎,驚天動地,另一個楚人項羽大喝:楚雖三戶亡秦必楚,消滅了秦朝,最后一個楚人統(tǒng)一了天下,國號為漢,這就是劉邦。
華夏、秦人、楚人、漢,誰是正根兒,顯然要這么追根溯源,我們就都惶惶然了,恐怕只有孔子一家可稱華夏人了,人家有宗譜啊,一直生活在魯國的都城曲阜,首腦姓姬,絕對的周朝子民,當然宗譜是從孔子記起的,至于孔子祖父之前是哪里遷來的,就不知道了(還有傳說孔子家族是商人后裔),要是祖居在那里,那他也不是華夏宗族,從山東到陜西一千多里地呢,商朝幾次遷都都沒出河南那個地界兒,周要不是被別人把家給燒了,估計就一直在西安待著了,孔子一家怎么能跑那么遠呢,當時這些土地上還有許多森林呢,動物也相當多,這就是當時的路霸,后來人類把森林燒了改為耕地,人取代了動物被“尊為”土匪、強盜。所以呀,很難講啊,咱們都互相看看,誰是華夏人,誰是異族呢?商、周、秦、楚這些種族的通婚在漢朝時已經(jīng)完全放開了,后來五胡亂華,羯、羌、匈奴等民族又加入進來,遼、金、蒙也曾與漢族人大量通婚(很多是強搶女人為之生育),在現(xiàn)代人的基因中多數(shù)都會是多種基因的合成體,純正的血統(tǒng)估計不多,所以別找了,經(jīng)過幾千年的融合,我們的血已經(jīng)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了,我們還是跟外交部一起,叫自己是中華民族吧,至于將來怎么把這個名字改得更好,大家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。
商滅亡后,周把他的種族集中到一起,稱為宋,使之稱為一個諸侯國,周的文化、經(jīng)濟、刑法、禮儀等都是跟商學的,并將其發(fā)揚光大,商的子孫在反抗無果后就順從了,他們成為了周的忠誠守護者,東周初期(公元前638年),宋楚兩軍交戰(zhàn)于泓水。楚軍渡河時宋的大司馬子魚建議宋襄公“半渡擊之”,楚軍渡河后子魚建議趁楚軍列陣混亂之時攻擊,宋襄公恪守商時的戰(zhàn)斗規(guī)定,勝勢之師必須光榮獲勝的原則,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令對方真正臣服,戰(zhàn)爭才不會繼續(xù)。但這種規(guī)則是在商盛世時制定的,那時商比任何對手都強大,采取這樣措施必然利大于弊,而此時宋國很小,軍隊并不強大,甚至鎧甲都不多(從商滅亡幾百年都過去了,還沒發(fā)展,這太說不過去了,估計是受到了周的嚴格限制,就像聯(lián)合國限制德國、日本的軍隊一樣),而楚國雖然當時文化不行,經(jīng)濟也以游牧為多,但軍事十分發(fā)達,超過了宋國,所以等楚軍列陣完畢后發(fā)起攻擊,宋軍大敗,宋襄公大腿中箭,次年因傷重而死。戰(zhàn)國時期公元前286年,齊閔王滅宋,商的姓氏(他們姓子)也湮滅在歷史長河之中,這個種族不復獨立存在了。
此戰(zhàn)開了一個頭,那就是,陰謀大于莊嚴。這個東西用于軍事,完全正確,用于政治,就會扭曲人性。后來各個王朝的政治斗爭都驗證了。
附件下載:www.trfef.com (已下載0次)